除夕的故事(除夕的故事动画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除夕的故事,以及除夕的故事动画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年除夕的故事 年除夕有什么故事
2、关于除夕的传说100字
3、中国民俗故事中的年除夕的故事,年糕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我需要具体内容,谢谢~
4、除夕的故事30字10个
年除夕的故事 年除夕有什么故事
1、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妖兽,庞头大面,耸耳长鼻,足有两三头大象那么大,力气大得惊人,法力无边。这家伙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跑到凡间践踏庄稼,吞吃人畜。它来时呼风唤雨,天昏地暗,闹得天下人心惶惶,诸家不安。老百姓找土地爷告状,土地又找庙王汇报,庙王再找灶王爷算账。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专管凡间事的,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汇报一次下界情况。人们为了过上安宁日子,这年刚进腊月,就商量着一同送了好多礼物给灶王爷,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句好话,早些把夕除掉。这天,灶王爷带着礼物驾祥云来到南天门,径直跑到玉皇大帝的宫中叫道:“臣灶王参见!”玉皇大帝是个长眠不醒的天君,全没理会他。灶王又高叫一声,可玉皇大帝仍在梦里应道:“我叫你到下界好生看管,为何擅离职守,跑到天上,还不知罪吗?”灶王回禀道:“陛下,臣是来报告下界事情的。”玉皇大帝这才消了睡意,忙问:“下界怎么样?”灶王答道:“好倒好,不过……”玉皇大帝听他言语吞吐,追问道:“到底如何?”灶王遂将夕的形象、厉害以及害人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然后又将礼物呈上说:“这是老百姓托我送给陛下的,求您大发慈悲,急速除夕。”
2、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怜念,又见大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身边的神农氏去除夕。神农氏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无奈之下,叫来了他的八个儿子,将除夕之事细说了一番。儿子们听了,七个哑然无应,独有那个叫“年”的儿子,最聪明,胆量又大,勇敢机智,当看到父亲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说:“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所以人称他为“大年”。
3、大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氏总是放心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说完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交给大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喷出的火焰可以把它烧死。”
4、灶王爷带着大年驾着祥云,来到了下界,他们挨家告诉老百姓要挂红绫于大门上,只有一个财主偏偏不挂。腊月三十,夕来了,走了许多村庄,见家家门上悬挂红绫,不敢近身;当路过财主家门口时,见没挂红绫,就闯了进去,眨眼,把财主全家吃了个精光。这时,大年和灶王爷赶来了,夕见事情不妙,张开血盆大口,朝大年扑来。大年往后一闪,取出火枪一按,火光直射在夕身上。这家伙欲往后退,灶王爷将红绫一甩,刺瞎了它的双眼,夕疼痛难忍,一命归了西天。
5、从此,天下人过上了安全幸福的日子,为了不忘大年的救命之恩,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命为“大年”,腊月三十定为“除夕”,成为民间的节日风俗。
关于除夕的传说100字
除夕的传说(100字):
一种古代传说的怪兽:夕。每年腊月底出现在人类群落周围,吃人、毁坏村庄。“年”在腊月最后
一天子时正中除掉了夕,所以腊月最后一日叫除夕。人们为了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
挂的红布条,成了过年的习俗。
除夕的渊源: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
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
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
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
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中国民俗故事中的年除夕的故事,年糕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我需要具体内容,谢谢~
除夕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大海里住着一头叫做“夕”的怪兽。每隔365天,这夕啊,就会爬上岸,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搞破坏。为了躲避这只夕兽,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都会逃到深山里藏起来。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桃花村里来了一个小姑娘,挨家挨户地讨要吃的。整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上山避难了,没有人理会这个小可怜。
当小姑娘敲门敲到村东头的一家的时候,门开了,一个老奶奶拿出食物来招待她。
老奶奶慈爱地对小姑娘说:“孩子,吃完了,你也快到山里躲躲吧!”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去呀?”
“我老了,不想再跑来跑去了,要是夕想吃我呀,就让它吃吧!”
小姑娘听后要留下来陪着老婆婆,还提出了很多要求!一会儿要穿新衣服,一会儿要吃酒席,一会儿要挂红灯笼,一会儿又说怕冷要烤火。
老婆婆想:反正今天晚上要被夕吃掉了。于是就都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
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一声吼叫,“嗷——”可怕的夕,来了。 夕来到老婆婆家里一看,门上挂着两盏大红灯笼,这可把他气坏了!夕想:哼!我不走大门了,我上房!
于是他又怪叫了一声,跳上了房顶,谁知道,烟囱里冒出红彤彤的烟火,老婆婆在做年夜饭呢!这股浓烟呐,熏得夕眼冒金星,叽里咕噜地滚下来,正好掉到院子里。
忽然,“砰!啪!噼!啪!”爆热的竹子爆裂了,声音震耳欲聋,吓得夕魂飞魄散,一头就撞破大门,逃出了村子,逃回大海里去了。
穿着新红棉袄的小姑娘拍着手哈哈大笑,原来,夕最怕的就是红色光亮、烟火和炸响。 从此以后啊,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有了一个新名词:除夕,也就是除掉夕兽的意思。家家户户都要张挂红色的东西,做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灯火也就彻夜不熄。
年糕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困,城中粮尽,军民纷纷饿死。
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督建城楼时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像城墙砖样的糯米年糕,以祭祀伍子胥的功绩。
清明节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 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
有一天, 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 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当车子快进国都时, 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报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晋文公(重耳)执政后, 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未向晋文公讨官争禄,而是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木食,岩洞寒食,弃官为民。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讫堆头的下马泉,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 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 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 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重耳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 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 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 便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
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除夕的故事30字10个
1、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除夕夜有一只一角四足,形貌狰狞,生性凶残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非常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这一天人们战胜了夕所以,流传下来叫除夕。
2、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3、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做“年”。“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4、“夕”在人间做了许多的坏事,玉帝就请一位叫“年”的大将去捉拿“夕”。玉帝给了“年”两样武器:一条红绫和一个爆竹筒。“年”把红绫甩出,红绫发出耀眼的红光,弄得“夕”睁不开眼晴,“年”又拿出爆竹筒,对着“夕”点燃。爆竹筒发出漂亮的火花,烫的“夕”满地打滚。凶猛的“夕”终于被除了,“年”也告别众人回天庭去了。
5、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6、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婆婆发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7、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8、百姓们便把“年”出没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9、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10、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夕”。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就出来危害百姓,百姓只好请灶王爷请天兵来赶走他。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年”终于除掉“夕”,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于是大家就把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天亮后叫做“年”。
关于除夕的故事和除夕的故事动画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