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八岁出门远行表达什么)
钱宗坤网友提问:
如何鉴赏十八岁出门远行
优质答案:
一、主题思想
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展示了青年景长阶段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种种遭遇:理想与现实、抗争与无奈、残酷与暖和、失往与收获等。可以发现,作品中还透露出两个更深层次题目:一是青年所接受的成长教育的悖论,二是在青年景长过程中正面引路人的缺失。
首先看成长教育中的悖论。十八岁生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一个红色的书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书包里装着的,是我迈进社会前所做的一切预备。“我”是在得到父辈的答应或者是在父辈的要求下,踏进陌生的现实社会。因此,“我”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遵从于父辈的青年。由于我从未曾真正走进社会,所以我所预备的只局限于“我”的间接体验。在现代社会,这些体验更多的是来自于教育,来自于家庭中的父辈与兄长的,来自于学校专业教师的,也包括“我”的小生活圈子。这是“我”红色书包中差未几所收留纳的全部内收留。然而,在社会及个人前途不可知的情况下,机械般的形式教育和片面性的思想教育,是导致“我”过渡到成年阶段必须付出巨大痛苦的原因之一。
“我”对整个世界抱持友善的态度,一路上对着群山就像对着自己的朋友。我碰到卡车司机,满以为“我”付出后必然有回报。司机跟我侃侃而谈,搭着“我”的肩膀,诉说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便把他看做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看到有人哄抢苹果,出于正义感和对朋友的忠诚,“我”必须往阻止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在“我”所接受的教育里,盗窃行为是不能收留忍的,眼见他人碰到困难而坐视不理,也是不可以的。于是,“我”挺身而出,用正义的行为往阻止他们,使世界恢复到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中往。然而“我”失败了,这暗示着“我”所接受的教育的失败。而那个司机朋友竟然也背叛了“我”。他看见“我”被打,表情竟然越来越兴奋,最后还抢走了“我”的背包,与那伙盗贼同上了一辆拖拉机,消失在了公路上。在这里红色背包被司机抢走,实际上暗示了父亲交付给“我”的经验在“我”的现实里成为不可能。“我”需要重新发现和熟悉。司机代表了一种当下的社会现实,不可理喻,也不可信任。睁这是“我”所接受的教育里所不会提到的,无论是从书本上、家庭中、学校里都不会向“我”解释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我”又该如何往饿“我”所被灌输的思想是规约“我”如何往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于是,“我”拥有了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化人格,而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如何能在重重矛盾中避免伤害,获得发展,却不是教育关键所在。因此,在“我”的眼里,成人世界只有美好。“我”所接受的教育来自于“我”的父辈及其所属的成人世界。来自于成人的教育,却在成人的世界里被推翻。这一成长教育中的悖论令人深思。
其次,再看青年景长过程中正面引路人的缺失题目。通常,青年景长路上,领路人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充当青年景长中的指导和教诲的角色。十八岁那天“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从这一刻起,“我”一下子被抛进现实社会,开始孤独地面对陌生世界,“我”在路上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由于“我”出发前就没有预设的目标和来自成人的导向。当“我”坐上汽车,固然是向自己来时的方向行驶,但“我”仍然觉得舒服。由于“我”没有方向。
接着“我”想要找个旅店。寻找旅店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青年在进进成人世界中对现实生活的回宿和自我精神所属的一个寻求。旅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一程,“我”要在这个旅途中不断地寻找和尝试新的落脚点。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对世界进行不断地熟悉和体悟,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我”坐在车上问司机,要往哪里,他也说“开过往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人物影响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对社会的熟悉。青年在观察这些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申逐渐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中,会发现余华将主人公与外在世界的人们之间最大限度地陌生化了。所有的人物都是模糊不清和无来由的。就连那个唯一和主人公发生过交流的司机也是无章可循,喜怒无常。成长领路人的缺失,使得主体仿佛被置于社会的荒漠。
二、艺术特色
这篇小说的情节十分荒诞,布满了掠夺与欺骗。为了搭便车,“我”向司机敬烟,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却粗暴地拒尽“我”乘车;“我”凶狠地呵斥他,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往车厢取苹果;汽车抛锚了,司机不但不着急,反而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的苹果,他竟然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爱好;抢劫又一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不但不同情和帮助“我”,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最后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行列里往,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从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分歧情理的,是荒诞的,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正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要求。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不主张作品往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这里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一种媒介,或者是一种象征,因此,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理解作品。实在,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表现对生活的一种感受。显然,作者的指向是现实生活的荒诞与虚伪,想要凸显的是人世之险、人性之恶,这也是余华对现实冷峻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在这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读者一种荒诞离奇的感觉。读者越是感到离奇、荒诞,不可思议,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荒诞性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单从这点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现代派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小说通过十八岁的“我”的眼光对现实世界做了真实的反映。尤其是看到被抢的司机不但不愤怒,不阻挡这种抢劫行为,反而“哈哈大笑”地与抢劫者共同坐在拖拉机上,而且还抢了“我”的背包。初次阅读作品的,一般都无法理解司机的这种行为。实在,这里面有作者的隐喻。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荒诞的,但仔细一想,这并不希奇。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空前的撞击,人们的是非善恶观也发生了变化。
以上就是司机,社会,荒诞的相关信息资料了,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