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哲理意义(白马非马是哲学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2-05-30 18:15作者:蔡宜齐

白马非马的哲理意义(白马非马是哲学吗)

林孟哲网友提问:

白马非马的哲理意义

优质答案:

一、在我国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狡辩论的命题“白马非马”。公孙龙以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也尽没有联系。在他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从而推断出:“白马”不是“马”。他以为“白马”这个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马”这个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马非马”。公孙龙为了证实“白马非马”的命题,提出了另一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这样论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二、“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是类属关系即蕴含关系,在哲学上也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看,“马”和“白马”是有区别的,“马”是对所有的马如白马,黑马,黄马等般性质或共性的概括;各种具体的马则是“马”的一种.它们一个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维概括的;一个是具体的可以通过感性熟悉直接感知的。“白马”与“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般的“马”只能通过具体个别的马而存在,离开了具体个别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具体个别的马又都属于一类,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颜色的马。公孙龙在哲学史上看到“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命题具有公道的因素。但是,他否认“马”和“白马”的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则是形而上学的,特别是他从根本上否认“白马”是“马”,也就违反了客观实际,从而导致了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狡辩论。

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决不能像公孙龙那样主观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联系,捉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个方面.否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是极大的。年龄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很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管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 (不是马的) 白马进城往了。

以上就是白马,白马非马,概念的相关信息资料了,希望能帮到您。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