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传统节日龙抬头的由来)
林易诚网友提问:
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优质答案:
一、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1)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回)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放逐,终极投汨罗江而死。
二、习俗:
(1)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2)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
(3)佩饰。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戴香包。
(4)划龙船。龙船竞渡。
(5)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收留。悬挂钟馗画,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6)斗草。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
(7)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8)吃粽子。
(9)饮雄黄酒。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10)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三、龙抬头的来历:
(1)仲春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在北方,仲春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仲春二”的习俗。中国民间以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仲春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仲春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进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以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仲春二龙抬头”之说。
四、仲春二龙抬头的风俗:
(1)习俗一:仲春二龙抬头理发,民谚有“仲春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长辈们希看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看带来好运。另外,之所以在仲春二日剃头,是由于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仲春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仲春二”才解禁。不过,这一说实为谣传,其中的“死舅”实在是“思旧”的谐音,表示人们对过往一年的怀念
(2)习俗二:“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进,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3)搅团: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4)“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5)为了纳吉,仲春初二这天的食品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以上就是钟馗,端午节,龙抬头的相关信息资料了,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