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路由表中的transit的词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路由表中的transit,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路由器转化表?
2、OSPF区域设计(5)
3、怎么由路由表计算下一跳
4、什么是MPLS?为什么要使用它?
5、OSPF路由表中各字段含义是什么?
6、OSPF 中的路由信息
什么是路由器转化表?
路由器转化表如下:
一、 路由器的工作过程
注重
1、“接、化、发”,连接
路由器生成消息转发表的过程也是“连接、化、发送”,但该“连接、化、发送”包括“接收路由更新信息”、“转换为路由表的条目”、“发送到转发表” 路由器查看本地转发表,并从转发表中匹配网络前缀条目的相应接口发送消息。
2、路由器级别的“连接”
路由器分为控制级和转发级,在控制级维持路由协议和路由表,在转发级维持转发表。 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静态路由表或动态路由表协议修改路由表条目,来改变消息通过路由表时转发的路径。
二、路由器的作用
1、建立维护路由表
使用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协议创建路由表
使用CLI手动添加静态路由
显示已添加到路由表中的静态路由表条目。
2、查阅转发表转发报文
转发表由路由表的条目生成。 与路由表的最大区别在于,路由表中可能没有直接连接下一跳,而转发表通过路由表的迭代计算来确保消息转发的下一跳是本地网络接口。
当数据消息通过路由器转发时,路由器查看本地转发表,并从转发表中匹配网络前缀条目的相应接口发送消息。
三、路由表项的来源
1 、直连路由
路由器接口设置IP地址,接口协议和链路变为up后,路由器自主生成的路由条目。
2 、静态路由
通过手动配置向路由表中手动添加路由表条目。 适用于小规模的网络环境,但在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路由入口多,难以维护,无法动态感知网络变化的缺点。
3 、动态路由
路由器上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在路由器和路由器之间建立邻居关系,协商路由信息。
典型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EIGRP、IS-IS和BGP等。
路由表中的动态路由(RIP和OSPF )
。
4、 路由表项的选择原则
路由表条目有各种各样的源,那么如果同一目标地址的路由表条目有不同的。
OSPF区域设计(5)
内容概要:
1、ospf区域结构及防环设计
2、3类LSA及区域间路由通告
3、区域间路由计算
4、区域分割及vlink原理
当一个大型网络中的路由器都运行OSPF路由协议时,路由器数量的过多会导致LSDB非常庞大,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使得SPF计算的复杂度及开销增加,导致路由器负担很重;
尤其是网络规模很大,拓扑结构发送变化的概率也增大,网络经常处于动荡之中,变化的网络会导致有大量的OSPF LSA泛洪在网络中传递,增加了网络的负担;
OSPF把整个路由域划分为多个区域以减少区域泛洪的影响;
每个区域包含多台OSPF路由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区域ID来标识;
OSPF划分区域是以路由器为边界的,每条链路只能属于一个区域;
边界路由器上可能有多条链路分属于不同区域,允许OSPF的接口必须指明属于哪一个区域;
一、OSPF区域结构及防环设计
OSPF定义的区域类型有四种:骨干区域(Area 0 )、普通区域、Stub区域及NSSA区域;
OSPF对骨干区域(Area0)有特定的要求:
(1)骨干区域有且只有一个,不能分割;
(2)所有其他区域必须连接到骨干区域;
(3)所有区域间路由必须经骨干区域传递,没有连接到骨干区域,将不会学到其他区域路由;
OSPF这种区域结构设计用来避免区域间路由环路;
如果没有其他区域围着Area0的这一设计要求,为使每个区域都可以学到路由,必然要求3类LSA可以在各个区域间流动,这样就会出现离开一个区域的3类LSA,经过其他区域再流回来的可能性,如下图,R7学到R1的3类LSA的路由,又从R6学到了这条路由的3类LSA,如果R7选择了出现路由环路;
为了避免上述环路,有区域间水平分割原则如下:
(1)不允许非ABR产生3类lSA;
(2)通过ABR1进入非骨干区域的3类LSA的路由,若ABR2在骨干区域有ospf邻居,则该3类LSA的路由不进ABR2的路由表。ABR1和ABR2是处在骨干区域0和非骨干区域1间的两台ABR;
(3)没有出现在ABR路由表的路由不会通告给其他区域,这是ABR的矢量特性;
二、3类LSA及区域间路由通告
在Area3中,区域内的网络通过1类LSA(stub类型Link)和2类LSA在区域内泛洪;
Area3的ABR R1产生3类LSA向Area0通告Area3的路由,Area0学习到Area3的路由;
Area0的ABR R2和R3产生3类LSA把Area0的区域间路由继续向Area1和Area2通告;
3类LSA特性如下:
(1)ABR为区域内的每条OSPF路由各产生一个3类LSA向其他区域通告;
(2)边界有多个ABR,则每个ABR都产生3类LSA来通告区域间路由;
(3)3类LSA传递的是区域间路由,由每个区域的ABR产生,仅在该区域内泛洪;
(4)OSPF在ABR上具有矢量特性,只有出现在ABR路由表里的路由才会被通告给邻居区域;
(5)路由进入其他区域后,再由该区域的ABR产生3类LSA继续泛洪;
(6)计算路由时,路由器计算自身到本区域ABR的成本加上3类LSA在区域间传递的成本,就是当前路由器到目的网络的成本;
(7)如果ABR路由器上路由表中的某条OSPF路由不再可达,则ABR会立即产生一份age为MaxAge(3600s)的3类LSA向邻居区域泛洪,用于在邻居区域撤销该网络;
3类LSA由ABR产生,在区域内泛洪,携带其他区域的网络信息,不携带拓扑信息;
(1)Ls id:网络号;
(2)Net Mask:子网掩码;
(3)Metric:ABR到目标网络的最小开销值;
三、区域间路由计算
路由器计算其他区域的路由,是把3类LSA的路由作为叶子节点直接挂在本区域的ABR上,所以区域间路由的任何变化(如成本变化、路由出现或消失),不会影响到SPF最短路径树变化;
叶子节点变化所引起的计算为PRC(Partial Route Calculate),这种变化对网络的影响比较小;
四、区域分割及vLink原理
1、区域分割
OSPF对骨干区域(Area0)有特定的要求:
(1)骨干区域有且只有一个,即不能分割;
(2)其他区域必须围绕骨干区域;
(3)所有非骨干区域间的路由及数据流量互访,必须经过骨干区域;
区域分割主要分为普通区域分割和骨干区域分割。
(1)普通区域分割
普通区域如果出现分割或断裂而成为两个独立的区域,这种场景下,路由可以正常在区域间传递且全网可达;
原因是3类LSA没有起源区域号标识,经骨干区域进入其他区域符合区域结构设计;
vLink是用于连接分割的骨干区域的,不能用于普通区域分割的场景;
(2)骨干区域分割
骨干区域分割,可通过vlink方案解决;
2、vlink的应用场景:
场景1:
骨干区域分割,需要vlink连接两个断开的骨干区域;
场景2:
其他区域没有直接连接到骨干区域,需要vlink逻辑连接到骨干区域;
场景3:
解决次优路径问题及增加骨干区域的可靠性;
如下图,存在次优路径及骨干区域不健壮的问题。
R3和R4间在Area1上创建vlink有两个作用:
作用1:
提高Area0健壮性,避免R1和R2之间链路断开而导致的Area0分裂;
作用2:
若R4访问R3的G0/0/0接口,如果不做vlink,需要经过骨干区域的R2和R1,而做了vlink后,R4访问G0/0/0经过R5到R3,可解决次优路径问题;
3、vLink特性
(1)vlink是工作在transit area上连接两个ABR的虚拟链路,该链路属于区域0,其链路成本为transit area内两个ABR节点间的最优路径的成本;
(2)vlink的单播地址仅根据transit area内两个ABR产生的Router LSA决定,如果找到多个IP地址,取到达对端ABR成本最小的链路接口地址作为vlink单播地址;如果负载分担的话,随意选择或第一个地址;
(3)vlink有正常的ospf邻居关系,周期性发送hello及LSA刷新,如果联系失去四个hello报文,则vlink邻居关系down,与直连链路上判断邻居失效方式一致;若两个ABR路由器物理直连,vlink建立后,物理链路断开或邻居断开,都会导致vlink立即中断;
(4)vlink可传递1/2/3/4类的LSA,不传递其他类型LSA,5类LSA可泛洪到整个路由域;
(5)vlink邻居建立起来后,R3也是连接Area0的ABR,R2和R3会在其Area0的Router LSA中添加vlink类型的Link;
R2上骨干区域内一类LSA中vlink类型的Link如下:
R3上骨干区域内一类LSA中vlink类型的Link如下:
vlink的两个内容:
1)Link ID为vlink连接的邻居路由器的RouterID;
2)Link Data为vlink使用的单播IP地址;
骨干区域Area0通过vlink延伸至R3;
(6)vlink仅用来传递LSA,并不传递数据。
控制平面,Area0和Area2通过vlink交换1/2/3/4类LSA;
转发平面,Area0和Area2间的数据传输要经过transit区域内的最优路径,这个路径由ABR根据transit区域的3类LSA,结合transit区域拓扑计算决定;
Area2的ABR先通过vlink了解到area0中的网络,再根据transit区域中通告相应网络的3类LSA确定访问Area0中该网络的路径。
4、vlink不足
(1)vlink使transit区域不能对area0路由做聚合;
Area0的路由通过ABR R2通告到Area1,为减少Area1中路由的数量,在边界ABR R2上做路由的聚合;
但由于Area1上创建vlink后,R2无法再对Area0路由做聚合,原因是为了避免在Transit Area内出现路由环路:
如果transit区域ABR可以对骨干区域路由做聚合,Area1的的两个ABR R2、R4都可以向transit区域通告聚合的3类LSA;
R2产生10.0.0.0/8的3类LSA,R4产生10.1.0.0/16的3类LSA,R3会收到R2和R4通告的聚合3类LSA,R3上10.0.0.0/8路由下一跳指向R2,而10.1.0.0/16路由下一跳指向R4;
R3访问10.1.3.1的数据包,R3路由报文到R4,R4上有vlink所以路由表有到达10.1.1.0/24、10.1.2.0/24、10.1.3.0/24的Area0的路由并指向R3,R4又把流量送到R3,路由环路出现;
vlink做好后,vlink端点路由器都将成为ABR并在区域内传递路由,可以执行聚合/区域间路由过滤,(1)(2)处不会产生聚合路由,Area0中明细路由会通告Area1,仅(3)处会产生聚合路由;
(2)vlink设计不当,会导致网络出现环路;
场景说明:R1和R7间流量互访所使用的路径,R3和R6间建立vlink。
1)在没有建立vlink连接之前
OSPF区域结构要求非0区域必须连接骨干区域,Area0被分割为两处;
10.1.1.1/32路由经ABR R2和R3进入Area1,由于ospf区域间水平分割原则,ABR R5和R6不接收非骨干区域学到的3类LSA路由10.1.1.1/32;
同理,ABR R2和R3也不接收非骨干区域学到的3类LSA路由10.1.7.7/32,左右两侧的Area0不能互访;
若在R5或R6上配置vlink,R5或R6可以通过vlink学到骨干区域泛洪过来的1类LSA路由,再根据Area1中泛洪的3类LSA路由计算访问路径;
2)在R3和R6间建立vlink连接后
R1访问R7的流量 10.1.1.1 -- 10.1.7.7
1、R1通过R3通告的置V-bit的RouterLSA,R1把访问远端Area0的数据包路由到R3;
2、R3是ABR,它有Area0的全部LSA及Transit区域的LSA,所以在计算访问路径时考虑Area0和Area1中LSA;
R3根据R5和R6通告的3类LSA路由10.1.7.7,其路由成本分别是2和11,再结合Area1的拓扑计算,R3计算出到10.1.7.7的最优路径是R3、R4、R5、R7,数据包被R3路由到R4;
3、R4根据区域间3类LSA路由10.1.7.7,计算出到达10.1.7.7的下一跳是R5;
4、所以R1访问R7的最终路径是R1、R3、R4、R5、R7;
R7访问R1的回程流量 10.1.7.7 -- 10.1.1.1
1、R7处在Area0,计算到Area0中R1上的网络,路由指向V置位的ABR R6;
2、R6是ABR,通过vlink学到包含10.1.1.1/32的1类LSA,R6到达该路由必然通过transit区域;
R6根据ABR R2和R3通告的3类LSA路由10.1.1.1/32,其路由成本是2和12,再结合Area1拓扑计算,R6计算出访问10.1.1.1/32路由的最优路径为R6、R5、R4、R2、R1;
3、但是R5处在Area0,计算到Area0中R1上的网络,路由指向R7,转发给V置位的ABR R6,所以数据包在R6、R5、R7、R6路径上,转发出现环路;
vlink设计不当会形成环路总结:
1)ABR只要在骨干区域有邻接,不接收其他区域的3类LSA;
2)如果ABR是vlink端点,可以根据transit区域的3类LSA,结合transit区域拓扑计算,计算出到骨干区域的路由;
3)vlink在R3和R6间建立,但数据转发不一定要经过R3和R6,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开;
怎么由路由表计算下一跳
把分组的目的站IP地址和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网络号,把网络号和路由表上的网络号比较(从上到下),匹配到的就是下一跳地址。如果没有匹配到,则下一跳地址是默认网关。
比如: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子网掩码:255.255.255.128,与运算后得:128.96.40.0,则下一跳为网关3,路由表如下:
扩展资料
路由表中的一行,每个条目主要由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发送接口四部分组成,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路由表中的某一行,就按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主要由下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两部分组成,当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其它行都不匹配时,就按缺省路由条目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的每个项的目的字段含有目的网络前缀。其次,每个项还有一个附加字段,还有用于指定网络前缀位数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第三,当下一跳字段代表路由器时,下一跳字段的值使用路由的IP地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路由表
什么是MPLS?为什么要使用它?
MPLS是指的多协议标签交换。多协议标签交换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效传输的新技术。使用MPLS是因为,MPLS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MPLS是利用标记(label)进行数据转发的。当分组进入网络时,要为其分配固定长度的短的标记,并将标记与分组封装在一起,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交换节点仅根据标记进行转发。
扩展资料:
MPLS的工作过程:
1、LDP和传统路由协议(如OSPF、ISIS等)一起,在各个LSR中为有业务需求的FEC建立路由表和标签映射表
2、入节点Ingress接收分组,完成第三层功能,判定分组所属的FEC,并给分组加上标签,形成MPLS标签分组,转发到中间节点Transit
3、Transit根据分组上的标签以及标签转发表进行转发,不对标签分组进行任何第三层处理
4、在出节点Egress去掉分组中的标签,继续进行后面的转发。
由此可以看出,MPLS并不是一种业务或者应用,它实际上是一种隧道技术,也是一种将标签交换转发和网络层路由技术集于一身的路由与交换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支持多种高层协议与业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协议标签交换
OSPF路由表中各字段含义是什么?
Destination,即是目的路由
cost,是自己到达该路由的开销,或者说花费
Type,是指这条目的路由的类型,有stub和transit类型;这跟目的路由的链路情况有关,在Router-LSA里描述链路信息的时候会说明某条link是transit,某条link是stub
AdvRouter,指的是谁发布的这条路由,也就是产生相应的LSA的那个路由器的router-id
Area,指的是路由器在哪个区域所学到的这条路由
希望能帮到你,有疑问请追问!
OSPF 中的路由信息
Intra Area:区域内部路由条数
Inter Area:域间路由条数
Transit 应该是虚连接的路由类型
Inter 域间路由
Stub 是一些特定的区域,Stub区域的 ABR不允许注入 Type5 LSA,在这些区域中路由器的路由表规模以及路由信息传递的数量都会大大减少。
关于路由表中的transit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